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是當代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以及網民數量激增,“按鍵傷人”網暴事件時有發生。
從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到武漢被撞小學生媽媽被謾罵跳樓,再到河南尋親男孩劉學州輕生,不明真相的謾罵、扭曲事實的誹謗、斷章取義的截圖……一樁樁隱藏在鍵盤背后的網暴行為,不僅侵害了當事人人格尊嚴,也嚴重影響了社會公眾安全感,已成為危害網絡空間的一大毒瘤。
網暴者干擾輿論,沖擊道德底線,踐踏法律紅線,讓其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是全社會共同心聲。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為懲治網暴提供更清晰有力的法律依據,彰顯相關部門依法維護公民權益、凈化網絡生態的堅定決心。《意見》制定過程中,各界人士提出5萬余條意見建議,更是傳遞出全社會對依法懲治網暴的關切和共識。
為被害人討回公道、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法治社會應有之義。近年來,侮辱、誹謗刑事案件增長明顯,其中不少為網絡侮辱、誹謗案件。案件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作出有罪判決的比例卻相對較低。以誹謗刑事案件為例,2022年人民法院一審收案618件,比2013年增長近4倍,但當年作出判決的僅79件,其中判決有罪的僅43人。這一巨大反差,除了與侮辱誹謗刑事案件的公訴標準缺乏細化指引、“門檻過高”有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傳統的侮辱誹謗多發生在熟人之間,且往往事出有因。而網絡暴力由于群體性和匿名性,其危害往往波及更廣、影響更惡劣,但被害人卻又常常無法自行取證維權,以致不少網暴事件最終不了了之。
懲治網暴亟待法律亮劍。《意見》明確了網絡暴力的罪名適用和處理規則,并對利用“深度合成”技術實施網暴等5種情形予以從重處罰,保證了網暴被害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法律救濟,讓社會大眾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懲治網暴要全鏈條追溯。深挖網暴背后的產業鏈利益鏈,嚴厲打擊“網絡水軍”造謠引流、輿情敲詐、刷量控評、有償刪帖、霸榜熱搜等行為涉嫌的相關犯罪,最大力度鏟除網暴滋生的土壤,不斷扎牢懲治網暴的法律籬笆。
懲治網暴更需綜合治理。網絡平臺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及時從源頭發現和制止網暴行為,不能為流量紅利給網暴行為提供舞臺;作為網民,也應牢記“網絡雖是虛擬空間,但絕非法外之地”,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被網暴者也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讓網暴者付出代價。
原標題: 向“按鍵傷人”網暴行為亮劍
文章來源:http://www.ce.cn/cysc/tech/gd2012/202311/15/t20231115_3879210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