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家消費領域第三方測評機構的名譽權糾紛登上熱搜。產品測評是否涉及虛假宣傳掐架的背后,是第三方測評機構的商業化變現問題。如何在客觀公正前提下實現盈利,一直是業界探討的焦點。目前來看,第三方測評的商業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第三方測評一般是指由生產廠家和政府部門之外的較專業的第三方對產品的各項功能進行測試對比,告訴消費者幾款同性質產品的優劣所在。第三方測評因更為生動、形象、全面吸引用戶廣泛關注,更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從這個角度看,獨立于各方之外、客觀公正是“第三方”的應有之義。
在興起之初,為了讓測評結果有更多傾向性,不少廠商會提前免費向測評機構提供某款產品,或支付一筆“廣告費”,甚至入股第三方測評機構。但以上做法,很可能有損測評機構的公正屬性。
時至今日,這仍是測評機構的生存矛盾所在:要做到真實客觀,就必須區別于廣告。不能有傾向性,便不能通過廣告變現;股東選擇必須慎之又慎,不能引入與測評產品有關聯的資本進入,否則身份就會“變味”。
同時,市場監管總局去年11月份發布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互聯網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要求通過消費測評等形式推銷商品、服務的,應當顯著標明“廣告”。這也意味著,未來通過測評推薦商品很可能被定義為“廣告”,從而失去了測評機構所標榜的客觀公正。
目前,部分測評機構在商業化方面已進行諸多探索,意在與“廣告”劃清界限。有的將測評業務作為非盈利業務,由其他業務盈利支撐運轉。有的漸漸只測不評,削弱主觀傾向較大的“評”的部分。還有的則將測評作為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手段,借此開展電商等業務。但這些探索當前仍處于初級階段,第三方測評如未能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商業化變現新路,難保沒有“生存之虞”。
破解“第三方”與“商業化”的矛盾,需要測評機構繼續開拓創新,做出有益探索,在牢牢站穩公正客觀、不偏不倚的屬性前提下,真正闖出一條有利于消費者、有益于市場發展、有助于產品迭代升級的商業化大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