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報告。報告強調,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正日益增長,升溫形勢會讓世界在今后20年面臨多重氣候危害,全球氣候行動的機會窗口正在關閉。當前,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已成為各國共同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首要任務。
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歷時30余年時間,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規則框架基本形成。在聯合國多次開展全球氣候變化評估的基礎上,各國政府先后談判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3個重要文件,構成了全球氣候治理的科學共識、政治基礎與法律遵循。其中,《巴黎協定》首次明確了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爭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長期目標,開創了以國家自主貢獻方式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模式,確立了今后一個時期全球氣候治理的基本格局。
各國能否將政策承諾轉化為具體行動,是全球氣候治理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部分發達國家在應對氣變問題上言行不一,制定目標時“夸下海口”,后續卻缺乏行動力。比如,自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以來,發達國家始終未能兌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的承諾。此外,本世紀以來美國對待《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立場反復,更削弱了聯合國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中的權威性,阻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究其根源,各國發展階段不同、訴求不一,在氣候治理擔責意愿和貢獻程度上也存在爭議,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減排義務分配上存在較大分歧。作為氣候變化和歷史碳排放的主要責任方,一些發達國家僅僅強調當前和未來的氣候影響,主張統一的碳排放政策,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減排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往往治理能力有限,且同時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多重任務,過度承擔減排任務不僅落實難度大,也將影響其現代化進程。
對此,中國所提出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可有效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搭建起溝通聯系的橋梁。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弘揚人類命運與共的全球倫理精神,強調作為同一責任主體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意識,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取代傳統邏輯,將為開展應對全球氣變的政策對話提供基本共識,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多邊主義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提供倫理支撐,為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