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如何解決橫亙在小微企業面前的“融資高山”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個仿佛一時間引來“百家爭鳴”的難題,實則是長期擺在銀行業金融管理者面前的常態問題,需要我們在小微金融發展的歷史足跡中尋找成功經驗、破除發展藩籬。
農商銀行最懂小微貸款難
在眾多金融機構中,誰是小微服務的主力機構、哪類金融機構最有發言權,有銀監會公布的兩組數據為證。一組是資產規模數據: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全國農商行總資產規模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17.07%,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城商行總規模占比分別達到了46.32%、22.52%和16.57%。另一組是商業銀行支持小微企業貸款數據: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總量達247899億元,其中,農商銀行發放總額67452億元,占商業銀行發放總量的27.21%,占比分別高于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2.92個和9.13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盡管從資產規模總量看,農商行占比不是那么主流,資本實力還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但農商行卻在小微企業融資市場中占據著主力軍的位置。
在歷史相伴的進程中,農商行之所以能夠成為小微企業服務的主力軍,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最懂小微企業,最懂“銀行不支持實體本身就是風險”的道理。農商行生根于本土,唯有堅持發展與小微企業休戚與共,方能在支持好企業的同時發展好自己。
打造包容開放的小微金融競爭環境
擺在小微企業面前的除了融資難、融資貴兩大高山,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抽貸、斷貸。小微企業最怕的是“咬一口肉就跑”的銀行。
隨著金融開放程度的提高,一些得到跨區經營許可的中小銀行,本著“貸款有利可圖”的出發點,在不充分了解企業經營需求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為企業增加授信,導致企業負債虛高;而經濟剛剛轉型,其風向標發生根本性逆轉,由于“船小好調頭”,快速抽貸、斷貸,這類“咬一口肉就跑”的銀行是小微企業最怕。
提升金融供給數量與質量,打造包容、開放的金融競爭環境,有利于解決一系列的小微融資難題。
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客戶的業務。在大數據蓬勃發展的今天,數據風控、技術風控已經不是難題,具備充足科研能力的大型銀行、國有銀行已經有了大量的系統和模型做風控支撐。
那么技術、人才均不占優勢的農商行靠什么占據小微金融主力位置?一靠走訪,“技術不夠靠腿來湊”,特別是對從個體成長起來的小微企業,往往財務制度不健全,真正了解這些企業要深入實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用料、用電、用工狀況,發現和匹配企業真正需要的資金;二靠培育,“從小扶植到大”是多數小微企業對農商行的評價,大多數農商行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制定了小微企業培育計劃,將培育企業發展壯大作為銀行工作的重心,因而農商行最懂小微企業發展歷程,最愿擔當發展主力。
化險首當其沖,“鐵三角”靠抱團度寒冬。“銀行、企業、政府”三方構成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鐵三角”,“鐵三角”的任何一方都要持續發力,才能在經濟周期波動中贏得整個“賽程”。大多數優質農商行將“服務實體、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奉為“金科玉律”,在一代代金融事業的傳承中,“支農支小”成為永恒的戰略定位。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不是掛在嘴邊的。關鍵時候,也就是當企業遭遇暫時性困難的時候,“鐵三角”要敢于抱團取暖,特別是主力服務銀行,帶頭聯合實施救急計劃,堅持不抽貸、不壓貸、不延貸,通過周轉貸款、破圈解鏈、利率優惠等多種方式幫助小微企業化解財務危機,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為企業創造持續經營的活力和信心。
金融作為經濟的血脈,一直以來承擔著資金融通、資源配置、結構調整和市場定價等功能。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服務小微企業,需要市場、監管、銀行三方聯動起來,不斷優化金融供給,打造更加包容、開放的金融競爭環境。
市場應成為資源配置的決策者
小微企業“融資難”,還有一難是“規模有限”,信貸成為稀缺資源又會導致“融資貴”。大多優質農商行在小微企業金融供給上單列信貸額度,在金融牌照、監管資質等能力范圍內,量身配置了“支小再貸款”“再貼現”“資產證券化”等“騰籠換鳥”舉措,但規模受制于窗口指導仍然存在臨時緊缺、供應不足問題,難以對接小微資金需求“短、頻、快”的特點。做大小微金融供給,需要適度放開窗口指導,將更多資源從行政性配置下解放出來;同時適度放松MPA考核要求,讓銀行有更多的表內額度,承接表外融資,增加貸款規模,符合國家大力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導向。
小微企業“融資貴”,也因渠道而異,主要體現為非銀行類機構和部分中小銀行融資價格過高。農商行作為小微企業服務主力軍,較多的市場份額必然伴隨著同等的風控壓力。在強化風險防控、加大責任追究、降低貸款利率三重壓力下,客戶經理服務的主動性難以保障。雖然各家相繼出臺了盡職免責辦法,匹配了更多激勵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貸款“愿不愿意放”的問題,而監管也應給予小微金融一定的容忍度,不斷提升小微企業的貸款可獲得性。
金融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和環節。這個開放不僅僅包含對外開放,深化利率和匯率改革,還包括最基本的國內開放。也就是要加大市場準入,允許更多優質金融機構特別是優質農商行跨區發展。打破區域發展的界限,推動優質農商行在更廣闊的市場上,與國有、股份制和城商行在同一個起跑線競爭,從而以競爭加速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提升市場定價效能;讓價格杠桿在調節市場供求和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進一步彰顯出來,從而為貢獻國民收入、國家稅收最多的小微企業在市場中獲得更優的資源提供充足的保障。
(本文刊載于金融時報 2018.12.6)
|